Tuesday, August 09, 2011

《小學雞》的反思 Eastweek A176 | 人生Latte

《小學雞》的反思

當《小學雞鬧爆老竇》那段短片在網上熱播,好多人都在說港童難教時,我不禁反問,這個七歲小童,難道一生下來就懂得用粗口鬧人,就會大庭廣眾大發脾氣?他是跟誰學的?

說這是港童問題,有點迴避了核心,那位狂怒的小孩沒有說錯,父母的確不懂得教,我更相信,甚麼罌生甚麼草。

這段片引我一陣的反思,這年代的家庭,照料小孩的責任多數落在傭人身上,傭人放假日就最令父母頭痛,因為不少人連如何令孩子乖乖吃一餐飯亦不曉得。

我跟家人最美好的印象之一,一定和味道有關;而教養小孩亦多數從吃開始,不過這一代婦女卻多數放棄了操控廚房的權利。媽媽一雙巧手能把普通食材變成美食,她弄的蘿蔔糕、馬蹄糕、角仔都令人期待。煮飯是辛苦但沒有掌聲的工作,但見她在廚房又洗又切忙到頭昏腦脹,卻沒怨言,也很有興味看《方太與你》,儲起一大叠食譜,以滿足我們的味蕾,我們會自動自覺格外珍惜她捧出來的一切,對食物珍惜,對媽媽以至家人的感激,自然而生,引伸至對所有住家飯都有種尊敬,只要是在家煮的飯餸,就算不好吃也不能抱怨是種家教。

味道是人與人之間很微妙的維繫,媽媽返工再忙都照顧到一家一日三餐,當中存在的那種愛和關心,還需言喻嗎?

身邊不乏「無飯」新一代男女,他們的子女或許只知道食物是超市買來的,兩餐來自不同的餐廳,至於平日煮飯給他們吃的傭人,付錢就得了。在他們的世界中,錢可以解決一切,而一旦付錢,顧客就是皇帝。若問今日的小孩,甚麼是媽媽的味道,或者要說出哪些美味印象,可能會啞口無言,因為他們的媽媽根本不入廚房。

近年媽媽退休後身體差了,手不時發抖,我的起心肝,決定要學懂媽媽的蘿蔔糕,落力替她刨蘿蔔絲,央她教調味的秘方,再不學,媽媽的味道就會失傳。

被訪者簡介:健吾,中大日本研究學系instructor,專欄作者。最近出了一系列新書,包括《八十後的生存與生活》。
關慧玲,中文大學文學院碩士,著有《貓貓行傳》、《貓貓幼稚園》、《貓私語》、《人生Latte洗滌人心100成功故事》等書。


多謝東周刊的關小姐訪問。

No comments: